序号
|
产品名称
|
产品技术参数要求
|
1
|
10号染色体计数探针(绿色)
|
10号染色体数目检测
|
2
|
11q23及DLEU1基因探针
|
11q23区域为MM中最常见的扩增区域;13q14为新发MM中常见的缺失区域
|
3
|
11号染色体探针(红色)
|
11号染色体数目检测
|
4
|
12/D13S25基因探针
|
检测12号染色体(绿色)及D13S25(红色)数目异常
|
5
|
12号染色体计数探针(绿色)
|
12号染色体三体是B-CLL中最为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,提示总生存期下降,并且需要尽早治疗
|
6
|
13q探针(红色)
|
13号染色体长臂数目检测
|
7
|
13号染色体检测探针
|
13号染色体数目检测
|
8
|
14/22号染色体探针
|
14和22号染色体数目探针
|
9
|
15q22及6q21基因探针
|
6q21在MM和CLL中会出现扩增;15q22在MM中存在扩增
|
10
|
15号染色体计数探针(绿色)
|
15号染色体数目检测
|
11
|
16号染色体计数探针(绿色)
|
16号染色体数目检测
|
12
|
17号染色体计数探针(绿色)
|
17号染色体数目检测
|
13
|
18号染色体计数探针(绿色)
|
18号染色体数目检测
|
14
|
1p和19q探针
|
胶质瘤风险评估指标,预后好;低级别胶质瘤的低高危分层指标之一
|
15
|
1q21(红)及1p36(绿)基因探针
|
1q21(红)及1p36(绿)数目检测探针
|
16
|
1q21和1p32基因探针
|
检测1q21和1p32数目异常
|
17
|
1q21和1p36基因探针
|
1q21扩增往往与MM的浸润表型相关,预后差,疾病进展快;在16%MM中可出现1p32-36的缺失,导致出现增殖性疾病
|
18
|
1q21基因探针(红色)
|
1q21扩增往往与MM的浸润表型相关,预后差,疾病进展快
|
19
|
1q探针
|
1号染色体短臂数目检测
|
20
|
20q探针(红色)
|
缺失预后好
|
21
|
21q探针(红色)
|
21号染色体长臂数目检测
|
22
|
22q11探针(红色)
|
22q11区域异常检测
|
23
|
2p探针(红色)
|
2号染色体短臂数目检测
|
24
|
3/7/17/P16探针
|
尿路上皮癌早期诊断、术后复发监测;血尿良恶性鉴别
|
25
|
3p探针
|
3号染色体短臂数目检测
|
26
|
3号染色体计数探针(绿色)
|
3号染色体数目检测
|
27
|
4、10、17染色体计数探针
|
检测超二倍体,涉及4/10/17染色体的预后相对较佳
|
28
|
5q31(EGR1)基因探针
|
检测5q31数目异常
|
29
|
5q33/5q31/D7S486/D7S522/CSP8/D20S108/XY基因探针
|
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(MDS)患者的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选择
|
30
|
5q探针
|
5q缺失综合征是2000年WHO MDS新增的分子类型;沙利度胺对5q缺失异常者效果很好
|
31
|
6p探针(红色)
|
6号染色体短臂数目检测
|
32
|
6q27(MLLT4)检测探针
|
6q大片段缺失(q25-qter)可见于84%良性乳腺肿瘤、64%可疑癌前病变、77%乳腺癌
|
33
|
6q探针
|
6q缺失是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异常,预后差,且可见于多种肿瘤
|
34
|
6号染色体计数探针(绿色)
|
6号染色体数目检测
|
35
|
7q探针
|
预后较差,常易发生感染和向白细胞转化
|
36
|
7号/8号染色体探针
|
7号/8号染色体数目检测,可用于CTC捕获后的进一步鉴定
|
37
|
7号染色体计数探针(绿色)
|
7号染色体数目检测
|
38
|
8p探针
|
8号染色体短臂数目检测
|
39
|
8号/17号染色体探针
|
8号/17号染色体数目检测,可用于CTC捕获后的进一步鉴定
|
40
|
8号/20q探针
|
8号(绿)和20q(红)数目检测
|
41
|
8号染色体计数探针(红色)
|
8号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见于多种肿瘤中
|
42
|
ALK(2p23)基因断裂探针
|
NSCLC患者中ALK基因断裂阳性可适用于克唑替尼等药物的靶向治疗
|
43
|
ALK、MET、ROS1基因探针
|
克唑替尼的作用靶标,打包检测
|
44
|
AML/ETO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(荧光原位杂交法)
|
AML-M2b分型的标志,预后好
|
45
|
AML1(21q22)基因断裂探针
|
急性白血病中基因断裂及易位预后较佳;扩增则预后差
|
46
|
API2/MALT1融合基因t(11;18)探针
|
粘膜相关淋巴组织(MALT)淋巴瘤辅助诊断;阳性患者用抗生素治疗HP感染可能无效,应考虑其他治疗
|
47
|
AR基因扩增检测探针
|
在1/3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中存在(AR)基因扩增
|
48
|
ASPSCR1/TFE3融合基因t(X;17)探针
|
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辅助诊断
|
49
|
ASS(9q34)基因探针(红色)
|
缺失预后差
|
50
|
ATM(11q22)基因探针
|
del(11q)-CLL患者预后差,对烷化剂较为敏感
|
51
|
AURKB(17p13)基因探针
|
扩增可预示多种肿瘤浸润性复发
|
52
|
BCL2(18q21)基因断裂探针
|
BCL6基因断裂可与MYC基因断裂和BCL2基因断裂用于三重打击淋巴瘤的诊断
|
53
|
BCL2/IGH融合基因t(14;18)探针
|
t(14;18)易位发生于85%滤泡性淋巴瘤及1/3的弥漫性淋巴瘤,预后较差
|
54
|
BCL6(3q37)基因断裂探针
|
BCL6基因断裂可与MYC基因断裂和BCL2基因断裂用于三重打击淋巴瘤的诊断
|
55
|
BCL6/IGH融合基因 t(3; 14) 探针
|
检测BCL6/IGH基因是否发生融合
|
56
|
BCOR(Xp11.4)基因断裂探针
|
用于软组织BCOR-CCNB3基因融合相关的去分化圆细胞肉瘤(非尤文氏)、婴儿原始粘液样间叶肿瘤诊断;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(CNS-PNETs)的其中一种分子分型“CNS HGNET-BCOR”(高级别神经上皮瘤伴BCOR基因异常)
|
57
|
BCOR/CCNB3融合基因inv(X)(p11.4;p11.22) 探针
|
用于软组织BCOR-CCNB3基因融合相关的去分化圆细胞肉瘤(非尤文氏)、婴儿原始粘液样间叶肿瘤诊断
|
58
|
BRAF(7q34)基因断裂探针
|
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的一种分子分型,>75% PAs(毛细胞星形细胞瘤),~50% PMA(纤维性星形细胞瘤)
|
59
|
C19MC基因探针(荧光原位杂交法)
|
C19MC变异型胚胎性肿瘤伴多层菊形团(ETMR)或ETANTR的诊断;儿童CNS-PNETs的一种独特的侵袭性分型;
|
60
|
CAMTA1(1p36)基因断裂探针
|
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辅助诊断,WWTR1-CAMTA1融合基因(t(1;13)(p36;q25))是其特征性融合基因
|
61
|
CBFB(16q22)基因断裂探针
|
AML-M4的辅助诊断,预后好
|
62
|
CBFB/MYH11融合基因inv (16), t (16;16)探针
|
用于检测inv(16)(p13;q22),在AML-M4病人中发生率为20%;预后好
|
63
|
CCND1(11q13)基因断裂探针
|
CCND1(BCL1)基因断裂及易位可发生于白血病、略分良性甲状腺肿瘤中
|
64
|
CCND1(11q13)基因探针
|
扩增可预示多种肿瘤进展
|
65
|
CCND1(BCL1)/IGH融合基因t(11;14)探针
|
t(11;14)为MM中最常见的异常易位;辅助诊断套细胞淋巴瘤(MCL)
|
66
|
CCND3/IGH融合基因t (6;14)探针
|
大约40-60%的MM患者发生IGH基因断裂及易位,其中约4%为IGH与CCND3基因发生相互易位
|
67
|
CDH1(16q22)基因探针
|
16q22区段异常检测
|
68
|
CDKN2A(9p21)基因探针(红色)
|
ALL中最常见的异常之一;也可用于间皮瘤的辅助诊断
|
69
|
CHIC2基因缺失(PDGFRA断裂)(4q12)探针
|
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症(HES)中伊马替尼的作用靶标
|
70
|
CIC(19q13)基因断裂探针
|
CIC-DUX4融合基因(t(4;19)(q35;q13.1))是高级别未分化圆细胞肉瘤的一种分型(非尤文氏肉瘤),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,具有高度侵袭性
|
71
|
C-MET(7q31)基因探针
|
扩增预后差,阳性可适用于克唑替尼等药物的治疗
|
72
|
COL1A1/PDGFB融合基因t (17;22)探针
|
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辅助诊断
|
73
|
CRLF2(Xp22 Yp11)基因断裂探针
|
Ph-like ALL中50%病例发生CRLF2基因重排,与预后差相关
|
74
|
CTNNB1(3p22)基因探针
|
检测3p22数目异常
|
75
|
D13S25(13q14)探针(红色)
|
多种血液肿瘤中可出现13q14区段缺失
|
76
|
D7S522(7q31)基因探针
|
MDS在7q31缺失异常预后较差
|
77
|
DDIT3(12q13)基因断裂探针
|
黏液样脂肪肉瘤/圆形细胞脂肪肉瘤辅助诊断
|
78
|
DLEU1(13q14)基因探针(红色)
|
13q14纯合子或杂合子缺失是CLL中最常见的异常,且可见于多种肿瘤
|
79
|
E2A(19p13)基因断裂探针
|
E2A基因可与PBX1及HLF基因发生融合;预后差,且复发风险高
|
80
|
EGFR基因检测试剂盒(荧光原位杂交法)
|
筛选突变阴性NSCLC患者的TKIs治疗人群;基因突变/扩增都呈阳性的话TKIs用药疗效更佳
|
81
|
EML4/ALK融合基因 t(2;2); inv(2) 探针
|
NSCLC患者中EML4/ALK基因融合阳性可适用于克唑替尼等药物的靶向治疗
|
82
|
ERCC1(19q13)基因探针
|
低水平ERCC1与顺铂化疗后长期生存率相关
|
83
|
ERG(21q22)基因断裂探针
|
前列腺癌诊断、预后判断
|
84
|
ESR1(6q25)基因探针
|
ERS1扩增的乳腺癌患者用雌激素治疗药物(如他莫西芬)单药治疗的疗效显著
|
85
|
ETV6(12p13)基因断裂探针
|
检测ETV6(TEL)是否与其他基因发生断裂和融合
|
86
|
ETV6/AML1融合基因 t(12;21) 探针
|
儿童B-ALL中有20-25%的发生率;预后较好,但易复发
|
87
|
ETV6/NTRK3融合基因t(12;15)探针
|
先天性中胚层肾瘤的辅助诊断;见于分泌性乳腺癌,预后好,可与导管内癌相鉴别
|
88
|
EVI1(3q26)基因断裂探针
|
inv(3)(q21;q26)意味着预后差
|
89
|
EWSR1(22q12)基因断裂探针
|
Ewing(尤文)肉瘤的辅助诊断
|
90
|
EWSR1/ATF1融合基因t(12;22)探针
|
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辅助诊断
|
91
|
EWSR1/CREB1融合基因t(2;22)探针
|
(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旧称血管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)的辅助诊断
|
92
|
EWSR1/FLI1融合基因t (11;22)探针
|
骨外Ewing肉瘤的辅助诊断
|
93
|
EWSR1/WT1融合基因t (11;22)探针
|
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辅助诊断
|
94
|
FGFR1(8p11)基因断裂探针
|
PDGFRA、PDGFRB或FGFR1基因断裂异常,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髓系和淋巴系肿瘤为一新类,对伊马替尼治疗敏感
|
95
|
FGFR1(8p11)基因探针
|
扩增与乳腺癌预后差相关
|
96
|
FGFR1,PDGFRA,PDGFRB基因探针
|
骨髓增生性肿瘤中,此三靶标任一阳性都可适用于格列卫治疗
|
97
|
FGFR2(10q26)基因断裂探针
|
FGFR2基因断裂检测
|
98
|
FGFR3/IGH融合基因t(4;14)探针
|
t(4;14)(p16;q32)发生于10%MM患者中,该易位常规核型分析检测不出,预后差及对化疗反应差
|
99
|
FKHR(13q14)基因断裂探针
|
腺泡型横纹肌肉瘤的辅助诊断
|
100
|
FOXR2(Xp11)基因断裂探针
|
2016年《Cell》描述了CNS-PNETs新的分子分型,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重现性遗传学异常、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征。包括“CNS NB-FOXR2”、“CNS-EFT-CIC”、“CNS HGNET-MN1”及“CNS HGNET-BCOR”
|
101
|
FRS2(12q15)基因探针
|
辅助诊断高分化脂肪肉瘤
|
102
|
FUS(16p11)基因断裂探针
|
粘液性脂肪肉瘤,黏液性纤维肉瘤,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,低度恶性纤维粘液肉瘤,急性髓系白血病等的辅助诊断
|
103
|
GLI1(12q13)基因探针
|
12号染色体三体是B-CLL中最为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;且可用以检测12q13-15区域的扩增
|
104
|
hWAPL(10q23)基因探针
|
宫颈癌特异性高表达基因,与癌变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
|
105
|
i(17q)探针
|
17q等臂染色体预后差
|
106
|
IGH(14q32)基因断裂探针
|
IGH基因断裂及易位类型复杂,涉及多种基因,常见于ALL/MM/淋巴瘤;也可作为确诊MM的有利依据之一
|
107
|
IRF4(6p25)基因断裂探针
|
原发皮肤渐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辅助诊断;发生略位的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分子生物学表现为“IRF4断裂常见”
|
108
|
ITK/SYK融合基因t (5;9)探针
|
血管免疫母细胞型T细胞淋巴瘤(angioimmunoblastic T-cell lymphoma)的一种重现性基因异常,用于辅助诊断
|
109
|
JAK2(9p24)基因断裂探针
|
Ph(-)的MPDs具有体细胞JAK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特征; 可辅助诊断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
|
110
|
KMT2A(MLL)(11q23)基因断裂探针
|
多种肿瘤中阳性则预后差,治疗失败风险高
|
111
|
KMT2A/AFF1融合基因t(4; 11) 探针
|
ALL中最常见的与KMT2A相关的易位;治疗失败风险高
|
112
|
KMT2A/MLLT3融合基因 t(9; 11) 探针
|
儿童AML、小于1岁的ALL患者中最常见的MLL重排方式;对化疗反应更敏感
|
113
|
MAF/IGH融合基因t(14;16)探针
|
t(14;16)(q32;q22)发生于2-6%原发性MM,与肿瘤的早期发生有关
|
114
|
MAFB/IGH融合基因t(14;20)探针
|
t(14;20)该易位发生于2%MM患者中,预后差
|
115
|
MALT1(18q21)基因断裂探针
|
用于辅助诊断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(MALT);且与HP化疗方案的选择相关
|
116
|
MALT1/IGH融合基因t(14;18)探针
|
检测IGH是否与MALT1发生融合
|
117
|
MDM2(12q15)基因探针
|
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肿瘤/高分化脂肪肉瘤、去分化脂肪肉瘤的辅助诊断
|
118
|
MDM4(1q32)基因探针
|
MDM4扩增或/和过表达在65%略膜细胞瘤中出现,可作为该种肿瘤的特异性化疗靶标
|
119
|
MLAA-34(13q14)基因探针
|
可能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发生、发展相关
|
120
|
MN1(22q12)基因断裂探针
|
2016年《Cell》描述了CNS-PNETs新的分子分型,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重现性遗传学异常、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征。包括“CNS NB-FOXR2”、“CNS-EFT-CIC”、“CNS HGNET-MN1”及“CNS HGNET-BCOR”
|
121
|
MYB(6q23)基因断裂探针
|
约50%的腺样囊腺癌可出现MYB-NFIB融合基因异常,用于辅助诊断
|
122
|
MYC(8q24)基因断裂探针
|
成熟B细胞急淋患者中MYC基因断裂意味着预后极差,且临床上体现为较为侵袭
|
123
|
MYC(8q24)基因探针
|
扩增预后差,且可检8号多体
|
124
|
MYC/IGH融合基因t(14;8)探针
|
t(8;14)可用于辅助诊断伯基特淋巴瘤(75%发生率);指导高分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,预后较差
|
125
|
MYCN(2p24)基因探针
|
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出现扩增则预后差
|
126
|
MYEOV/IGH融合基因t(11;14)探针
|
t(11;14)(q13;q32)在MM中有15-20%发生率,为常见的易位异常
|
127
|
NCOA2(8q13)基因断裂探针
|
软组织血管纤维瘤的辅助诊断
|
128
|
NFIB(9p23-p22.3)基因断裂探针(荧光原位杂交法)
|
约50%的腺样囊腺癌可出现MYB-NFIB融合基因异常,用于辅助诊断
|
129
|
NTRK1(1q22-q23.1)基因断裂探针
|
肺腺癌中新的治疗靶标
|
130
|
NUT(15q14)检测探针
|
中线癌的辅助诊断
|
131
|
P53(17p13)基因探针
|
缺失预后差
|
132
|
p53/D13S319/RB1/1q21/IGH基因探针
|
多发性骨髓瘤患者(MM)的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选择
|
133
|
p53/RB1/ATM/CSP12/D13S25基因探针
|
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患者的预后分层及指导治疗
|
134
|
PAX3(2q36)基因断裂探针
|
腺泡型横纹肌肉瘤中FKHR可与PAX3和PAX7发生融合
|
135
|
PAX5/IGH融合基因t (9;14)探针
|
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重现性基因异常,也可见于淋巴浆细胞淋巴瘤,用于辅助诊断
|
136
|
PDGFRB(5q32)基因断裂探针
|
BCR/ABL阴性的CMPDs中伊马替尼的作用靶标
|
137
|
PD-L1 (9p24)基因扩增探针
|
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重现性基因异常;PD-L1/2表达(IHC检测)及抗PD-L1/2治疗已写入NCCN NSCLC 2017V1版指南;内参ABL1基因
|
138
|
PD-L2(9p24)基因扩增探针
|
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重现性基因异常;PD-L1/2表达(IHC检测)及抗PD-L1/2治疗已写入NCCN NSCLC 2017V1版指南;内参ABL1基因
|
139
|
PIK3CA(3q26)基因探针
|
肺鳞癌患者中基因扩增发生率较高,预后差
|
140
|
PLAG1(8q21)基因断裂探针
|
辅助诊断脂肪母细胞瘤
|
141
|
PML/RARA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(荧光原位杂交法)
|
AML-M3分型的标志,预后好;指导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
|
142
|
PPARγ(3p25)基因断裂探针
|
甲状腺滤泡癌诊断、鉴别诊断
|
143
|
PRCC/TFE3融合基因t(X;1)探针
|
Xp11.2易位/TFE3基因融合的其中一个分型
|
144
|
PTEN(10q23)基因探针
|
缺失预后差
|
145
|
RARA(17q21)基因断裂探针
|
检测RARA基因断裂及与其他基因相互易位
|
146
|
RB1(13q14)基因探针(红色)
|
检测13q14区段异常
|
147
|
RB1/1q21基因探针
|
检测RB1(绿色)及1q21(红色)数目异常
|
148
|
RELA(11q13)基因断裂探针
|
室管膜瘤的辅助诊断
|
149
|
RET(10q11)基因断裂探针
|
发生于1-2%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;适用于Vandetanib, Sorafenib和Sunitinib三种靶向药物治疗
|
150
|
ROS1(6q22)基因断裂探针
|
阳性可适用于克唑替尼等药物的治疗
|
151
|
SRD(1p36)基因探针
|
1p36是神经母细胞瘤最典型的遗传学改变,且可见于少突胶质细胞瘤/星形细胞瘤
|
152
|
SS18(18q11)(SYT)基因断裂探针
|
滑膜肉瘤辅助诊断
|
153
|
TCF3/PBX1融合基因t(1;19)探针
|
检测t(1;19)易位
|
154
|
TERC(3q26)基因探针
|
宫颈癌前病变预后判断
|
155
|
TERT(5p15)基因断裂探针
|
TERT基因断裂在神经母细胞瘤中发生率约20%,与肿瘤侵袭性相关
|
156
|
TFE3(Xp11.2)基因断裂探针
|
Xp11.2 易位型肾细胞癌;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(PEComa);上皮样血管内皮瘤
|
157
|
TFEB(6p21)基因断裂探针
|
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的分子分型
|
158
|
TGFBR3/MGEA5融合基因t (1;10)探针
|
含铁血黄素沉着性纤维脂肪瘤性肿瘤、黏液炎性成纤维细胞肉瘤、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的辅助诊断
|
159
|
TOP2A基因检测试剂盒(荧光原位杂交法)
|
乳腺癌蒽环类化疗标志物
|
160
|
USP6(17p13)基因断裂探针
|
结节性筋膜炎的辅助诊断
|
161
|
WT1(11p13)基因断裂探针
|
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辅助诊断
|
162
|
WWTR1(3q25)基因断裂探针
|
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辅助诊断,WWTR1-CAMTA1融合基因(t(1;13)(p36;q25))是其特征性融合基因
|
163
|
XY染色体计数探针
|
XY染色体数目检测
|
164
|
X染色体检测探针
|
X染色体数目检测
|
165
|
YWHAE(17p13)基因断裂探针
|
子宫内膜间质瘤的分子分型;儿童透明细胞肉瘤的分子分型
|
166
|
Y染色体计数探针(红色)
|
Y染色体数目检测
|
167
|
ZNF217(20q13)基因探针
|
扩增与肿瘤浸润性有关
|